轉換德育思路,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

[日期:2016-03-02] 作者:德育處 次瀏覽 [字體: ]

學校德育應當傳遞正向價值,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和態(tài)度,塑造完美的人格?;谶@樣的目標,學校德育必須要按照國家德育大綱,訂立校本德育目標,設計和推行相關課程;必須要靈活調度時間表、學校空間、環(huán)境和各種資源,以配合德育的需要;必須要檢視學校的文化、校規(guī)、各種制度與措施,讓學生于學習、生活中體驗這些價值與態(tài)度。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需要一整套科學有效的德育方法。當前,在德育方法上,普遍存在著: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yǎng);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重說教,輕踐行,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huán)節(jié);重外律、輕內修,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fā)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德育工作又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德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已很不相稱,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德育方法的改進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學校德育想順應社會發(fā)展,真正實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努力完成“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規(guī)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必須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實現學校德育方法的根本轉變。
一、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
建立德育民主性涉及教師與學生德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fā)展步伐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以及在某些問題的處理上有優(yōu)于自己的辦法,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取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我們要改變以往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的德育方法,教師不應再是以道德教育的權威者的身份出現,而應是一位顧問,一位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的引導者,一位討論問題的參與者。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對教師的依賴思想,變盲目、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雙向互動的德育方法,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感為紐帶,互相探討,共同思考、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充分調動雙方積極性,實現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實施德育個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個性張揚轉變。
實施德育個性化要求在學校德育中尊重學生主體,注意人的層次結構,注重個性化人格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發(fā)展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抑制和克服不良的個性和特點,使學生個性得到和諧發(fā)展。德育個性化旨在培養(yǎng)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格健全獨立的,會做人的、懂生活、能工作的社會公民。它能夠開拓德育嶄新局面,造就時代理想之才,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反思以往學校德育針對性、實效性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德育忽視人的個性發(fā)展,忽視人的千姿百態(tài)的差異,忽視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yǎng),表現為培育“聽話的人”、“模式化的人”和“現狀的固守者”。這種模式教育把學生定位于自覺的、機械的“聽話人”,既無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現實生活脫離,又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排斥人的個性發(fā)展。實施德育個性化,就是要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改變模式教育的現狀。首先,德育個性化要求我們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意愿,給學生一個選擇的余地,在強化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對沖突的價值取向作出自己正確的道德取向,保護學生發(fā)展個性的權利。允許選擇,是德育個性化的內在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其次,德育個性化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學生的現實境遇中,在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才真正蘊藏著寶貴的教育時機,才能真正開掘學生道德人格生成與良好個性確立的源頭活水。因而道德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掌握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培養(yǎng)既適應現實又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道德個性。第三,德育個性化要求我們重視德育活動,以學生個性特征為基礎,豐富活動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平臺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第四,德育個性化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運用教育理論,結合自己的特長,形成與眾不同的教育風格,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以自己充滿獨特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張揚個性的動力。
三、培養(yǎng)德育自覺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轉變。
培養(yǎng)德育自覺性就是使學生主體的道德素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自由的發(fā)展,學生主體的道德能力得到獨立自主、積極主動的提高。就目前我國學校教育而言,在德育方法上,通常采用說服、榜樣、指導修養(yǎng)、品德評價等,這些教育方法多少都帶有強制意味,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規(guī)定教學任務以及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在施教過程中強制學生接受的方法也經常出現。這些強制性的“灌輸”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抵觸心理,導致德育他律功能的弱化和消解,德育他律陷于困境?!暗赖碌幕A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走出德育他律困境的出路是德育自律。德育自覺性就是要改變德育他律的強制性、約束性為德育自律的內控性、自主性,突出理性說服,關注愛的施予,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實現他律向自律的過渡。德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在個體道德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中學會自律。一要加強顯性教學。真正落實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通過課堂教學介紹政治、社會 、法律、道德、哲學、文化等,教育指向性明確,就是培育學生具有與社會現實相適應的價值觀。二要重視開發(fā)隱性教育課程。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課外活動,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使學生形成自律意識;通過“主題教學”,如演講、討論、辯論等,反映社會倫理、人生價值、政治制度等焦點問題,來提高學生獨立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增進自律精神。三要構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機制。因人而異,揚長避短,讓學生參與班級、學校管理(甚至讓某方面有問題的學生參與這方面的管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道德責任心,使學生明白自已是班級、學校乃至社會的主人,要承擔對集體負責的角色,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德育內容,激發(fā)學生履行道德責任的動機,強化因履行道德責任而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自律能力。自我評價就是讓學生依據一定的品德評價標準,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自評是學生自律的有效手段,通過階段性的或臨時性的自評可以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覺地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純潔。
四、落實德育實踐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落實德育實踐性必須確立學生道德品質源自于實際生活和體現在實際行動的觀念。首先,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了生活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其次,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行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如果學校德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學校德育好像空中閣樓,收效甚微。學校德育必須在豐富學生道德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讓道德回歸生活,讓生活成為道德最重要的老師。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落實德育實踐性,學校德育方法一定要改變過去封閉的德育模式,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輪流擔任班級干部、參與學校管理、負責學校事務;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服務、承擔社會義務、討論社會事件、學軍、學農、野營拉練等,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使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充分體現學生是德育實踐的主體,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和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
五、實現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傳遞知識向塑造人格轉變。
實現德育理想化要求學校德育必須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我國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說:“傳授點文化科學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的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币欢螘r間以來,我們的德育談理想少了,講實惠多了,急功近利,道德教育也被納入了“應試教育”的軌道,突出了知識的單純傳遞,忽視了對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高分低能者隨處可見,知識高深卻缺乏道德者隨處可見。一個人如果僅有知識而沒有道德,那么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國家都是危險的。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來說,如果僅僅傳授知識而忽視道德的教育和培養(yǎng),那么這樣的教育是無法承擔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重任。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漠視靈魂的塑造,這個民族肯定沒有希望。當代青少年人格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走向何方。學校德育承擔著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學校教師具有不可推御的責任。要使我們的青年一代擁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學校德育必須走出單純傳遞知識的誤區(qū),改革學校的德育方法。學校德育要在強調學科德育滲透的同時,還要創(chuàng)建具體的、生動的、切合實際的德育模式,比如:生活輔導、心理咨詢、挫折訓練、角色扮演、人際交往訓練、藝術陶冶、榜樣模仿、偶像分析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自我選擇、自我判斷、自我控制、自我評價、自我教育,以此塑造健全人格,實現德育理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提高德育實效,要靠正確的德育方法。本文從五個方面簡單論述了德育方法的改進,這是一個由低層水平向高層水平發(fā)展的過程,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變化,德育工作又會面臨新的課題、新的要求,因此,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德育方法改革必須要在吸收國內外一切有益的經驗基礎上不斷豐富,更要在積極探索的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