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總復習第三單元功與機械
[日期:2015-03-24] | 作者:物理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第三單元 功與機械
第一節(jié) 簡單機械(2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杠桿的概念、杠桿的平衡條件和杠桿的分類
2、 會區(qū)別定滑輪和動滑輪,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特點
難點、重點
杠桿平衡條件和滑輪組特點的應(yīng)用
突破方法
通過典例分析和練習突破難點
一.課前自己復習、回憶完成理科愛好者上面的考點部分
二、例題:
1、(2014?海南)下列工具中,使用時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C
|
A. |
核桃夾 |
B. |
羊角錘 |
C. |
筷子 |
D. |
起子 |
2、如圖所示,杠桿AOB的A端掛重為G。的物體,B端掛重為G的物體,杠桿平衡時AO處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桿自重不計,則GA和GB的大小關(guān)系是:
A、GA>GB B、GA=GB C、GA<GB D.無法比較
3、(2014?巴中)如圖所示,O為杠桿MN的支點,OM:ON=3:4,物塊A和B分別掛在M、N兩端,杠桿恰好平衡,已知物塊A、B的體積之比為2:1,則A、B兩物體物質(zhì)的密度之比是( ?。?/span>C
|
A. |
3:2 |
B. |
4:3 |
C. |
2:3 |
D. |
3:4 |
4、(2014桂林)小明利用如圖5所示的簡單機械移動物體A時。當8.(3分)(2014?涼山州)如圖所示,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果將物體A和B同時向靠近支點的方向移動相同的距離,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span>C
5、(2014?綏化)如圖所示,小明用一可繞O點轉(zhuǎn)動的輕質(zhì)杠桿,將掛在杠桿下的重物提高,他用一個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使杠桿由豎直位置緩慢轉(zhuǎn)到水平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此杠桿( ?。?/span>B:教育】
|
A. |
一直是省力的 |
B. |
先是省力的,后是費力的 |
|
C. |
一直是費力的 |
D. |
先是費力的,后是省力的 |
6、如圖所示裝置中,均勻木棒AB的A端固定在鉸鏈上,懸線一端繞過一固定定滑輪,另一端用線套套在木棒上使棒保持水平?,F(xiàn)使線套逐漸向右移動,但始終使木棒保持水平,則懸線上的拉力T(棒和懸線足夠長)
A.逐漸變小 B.逐漸變大
C.先逐漸變大,后又逐漸變小 D.先逐漸變小,后又逐漸變大
7、如圖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杠桿上每格均勻等距,每個都相同.下列四項操作中,會使杠桿右端下傾的是( )
①將杠桿兩側(cè)的鉤碼同時各向外移動一小格
②將杠桿兩側(cè)的鉤碼同時各向內(nèi)移動一小格
③在杠桿的兩側(cè)同時各減掉一個鉤碼
④在杠桿的兩側(cè)鉤碼下同時各加掛一個相同的鉤碼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如右圖所示,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F=60N,該裝置的機被效率為0.7,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A.60 N B. 126N C. 180N D.257.1 N
9(2014年河南省)把質(zhì)量相等的A、B兩物體掛在圖6所示的滑輪組下而,不計繩子、滑輪的重力和摩擦,放手后 【 B 】
A.A上升 B.A下降 C.A、B均靜止 D.無法判斷
10、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某同學記錄了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實驗次數(shù) |
動力F1/N |
動力臂L1/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1 |
2.0 |
0.04 |
4.0 |
0.02 |
2 |
1.0 |
0.02 |
0.5 |
0.01 |
3 |
2.5 |
0.03 |
1.5 |
0.05 |
(1)這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中有一次是錯誤的,錯誤數(shù)據(jù)的實驗次數(shù)是 ,由正確實驗結(jié)果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
(2).如下圖所示,當在A處掛了三個鉤碼時,要使杠桿平衡,應(yīng)在C處掛 個鉤碼。(每個鉤碼的質(zhì)量相等)。
(3)若某次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一端的A點,如圖所示,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a,若在A點斜向上拉,杠桿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b,則Fa Fb (填“大于、小于、等于”)
11、(2014?淮安)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裝置圖.
(1)實驗前為方便測量力臂長度,應(yīng)將杠桿調(diào)節(jié)到 水平位置 平衡,如果杠桿的左端向下傾斜,平衡螺母應(yīng)向 右 端調(diào)節(jié).
(2)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收集多組數(shù)據(jù)的目的是 探究杠桿平衡所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 ;實驗得到的結(jié)論是 F1?l1=F2?l2 (用字母符號表示).
實驗次數(shù)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0.5 |
10 |
1 |
5 |
2 |
0.5 |
15 |
1.5 |
5 |
3 |
1.5 |
20 |
3 |
10 |
4 |
2 |
20 |
4 |
10 |
(3)圖中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每個鉤碼受到的重力是0.5N,則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的拉力是 2 N;拉著彈簧測力計,逐漸向右傾斜,并保持杠桿平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變大 .y-com
三、課后完成《理科愛好者》作業(yè)。
四、評講作業(yè)。
注:例題1課時完成,作業(yè)評講1課時完成。
教學反思:
第二節(jié) 功率 機械功率 機械能(4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功、功率的概念以及機械效率
2、 知道機械能以及其影響因素
難點、重點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以及如何計算機械效率
突破方法
通過典例分析和練習突破難點
一.課前自己復習、回憶完成理科愛好者上面的考點部分
二、例題:
1、(2014?濱州)如圖所示,工人用滑輪或滑輪組提升重物,每只滑輪質(zhì)量均相同,若把同一貨物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計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span>D
|
A. |
使用C滑輪組與使用D滑輪組一樣省力 |
|
B. |
使用D滑輪組最省力 |
|
C. |
其中機械效率最高的是使用C滑輪組 |
|
D. |
其中機械效率最高的是使用B滑輪 |
2、(2014長沙)甲乙兩個滑輪組如右圖所示,其中每一個滑輪的重量都相同,用它們分別將重物G1、G2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計繩重和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若G1=G2則拉力做的總功相同
B.若G1=G2,則甲的機械效率大于乙的機械效率
C.若G1>G2,則拉力做的有用功相同
D.用甲、乙中的任何一個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重物,機械效率不變
3、(2014包頭)如圖所示,物體B放在水平桌面上,物體A通過滑輪組拉著物體B,此時物體B保持靜止狀態(tài).當用豎直向下2N的力F1拉重為1N的物體A時,能使物體B以0.6m/s的速度勻速向右運動,若只用水平向左的力F2拉物體B時,能使物體A以0.3m/s速度勻速上升,不計滑輪重、繩重及滑輪間的摩擦.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span>
A. 物體B受到的摩擦力為6N B. 拉力F2大小為10N
C. 拉力F2的功率為1.2W D. 拉力F1的功率為0.4W
4、小明同學利用圓珠筆桿、鋼絲、細繩制成了如圖所示的滑輪組用其勻速提升重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拉細繩的力F等于鉤碼重力G的1/3
B.拉細繩的力F等于鉤碼重力G的1/7
C. 用該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鉤碼,機械效率相同
D.用該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鉤碼,機械效率不同
5、(2014?長沙)如圖所示是蹦極運動的簡化示意圖,彈性繩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系住運動員,運O點自由下落,到A點處彈性繩自然伸直.B點是運動員受到的重力與彈性繩對運動員拉力相等的點,C點是蹦極運動員到達的最低點(忽略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2A.從O點 到C點運動員速度一直減
B.從O點 到C點運動員的機械能一直在增大
C. 從O點 到C點運動員的機械能一直在減小
D. 從O點 到A點運動員的機械能不變
8、一名工人用如圖11所示的滑輪組提起450N的重物,繩自由端的拉力F為200N,重物在5s內(nèi)勻速上升了1m.則拉力的功率是______________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______________.
9、學習了機械效率知識后,全班同學對“斜面的機械
效率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這一課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
的猜想:A.斜面的機械效率跟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
B.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C.跟斜面的長度有關(guān);
D.跟物體的重力有關(guān)。小剛同學為了證實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確,設(shè)計方案并進行了探究,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過程。
實驗次數(shù) |
斜面傾角 |
斜面粗糙程度 |
物重 G/N |
斜面高度 h/m |
沿斜面拉力 F/N |
斜面長 S/m |
有用功 W有/J |
總功 W總/J |
機械效率 η(%) |
① |
30° |
粗糙 |
1 |
0.5 |
0.7 |
1 |
0.5 |
0.7 |
|
② |
30° |
稍光滑 |
1 |
0.5 |
0.6 |
1 |
0.5 |
|
83 |
③ |
45° |
粗糙 |
1 |
0.7 |
0.9 |
1 |
|
0.9 |
78 |
(1)請你替小剛在上表中的空格處填上適當?shù)臄?shù)據(jù)(小數(shù)位參照表中相關(guān)數(shù)據(jù))。
(2)通過對比實驗①②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____________(填寫字母)。
(3)通過對比實驗①③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探究結(jié)論是:當其它條件一定時,斜面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_______。
(4)若要驗證猜想D,應(yīng)控制斜面的長、斜面的傾斜程度和_______________不改變。
10、如圖.質(zhì)量為800kg的小轎車.每個輪胎與地而的接觸面為200cm2
(1)小轎車對水平地面的壓強是多大?(g取1ON/kg)
(2)該車在水平公路上勻速直線行駛18min.用了1Omin.如果小轎與三的功率為60kw,求它的速度和牽引力各是多大?
11、如圖是搬運工人用滑輪組將倉庫中的貨物沿水平軌道拉出的示意圖。已知貨物的質(zhì)量為600kg,所受軌道的摩擦力為其重力的0.1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75%。若人以0.5m/s的速度勻速前行,經(jīng)100s將貨物拉出倉庫,g取10N/kg,。求在此過程中:
(1)人做的有用功為多大?
(2)人的拉力為多大?
(3)人拉力的功率為多大?
12、是某水上打撈船起吊裝置結(jié)構(gòu)示意簡圖。某次打撈作業(yè)中,該船將沉沒于水下深
處的一只密封貨箱打撈出水面,已知該貨箱體積為5 0 m3,質(zhì)量是200t。
(1)貨箱完全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貨箱完全出水后,又被勻速吊起1 m,已知此時鋼纜拉力F為1×105 N,則在此過程 中拉力F所做的功是多少?起吊裝置的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多少?
(3)若貨箱從剛露出水面到完全出水的過程中是被勻速提升的,請分析在此過程中,貨
箱所受浮力和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變化情況。(水的密度為1.0×103 kg/m3,g取10N/kg,
三、課后分兩次完成《理科愛好者》作業(yè)。
四、評講作業(yè)。
注:例題分2課時完成,作業(yè)評講2課時完成。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