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家長學(xué)校 > 親子共讀 > 新聞內(nèi)頁

附小家長課堂|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日期:2024-03-12] 作者:德育處 李雪白 次瀏覽 [字體: ]

什么是“自私”?

“自私”是指個人過分關(guān)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很少考慮他人,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的一種不成熟行為。

社會中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方面,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不從小糾正,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自私”心理?

01孩子有天生的利已傾向

在心理發(fā)展未達到成熟階段以前,兒童往往單純地確定“我即世界”,但是這種自我中心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改變,逐漸減少利己行為接納他人。

02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分溺愛

如果父母過分寵愛孩子,不讓孩子受一點苦,對孩子過分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yīng),容忍、遷就孩子的錯誤,就容易使孩子自私自利,不關(guān)心他人,偏視公正權(quán)益,一切為己。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自私”心理?

01正確地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溺愛,把孩子視為中心,全家人圍著他轉(zhuǎn),什么要求家長都滿足,這樣會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只想得到別人的照顧,根本想不到關(guān)心別人,發(fā)展下去就會演變成自私心理。因此,在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后,父母要避免對孩子溺愛、嬌慣,學(xué)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對孩子提出的不切實際的、無理的要求,必須堅決而明確地拒絕,并說明拒絕的理由。

02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xué)會分擔

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關(guān)心父母和爺爺奶奶,不做或很少做家務(wù)勞動,霸占好吃好玩的東西,提出生活上過高的要求,總是感到自己得到的好東西太少。改變孩子的以上不良行為,家長就要讓孩子分擔合適的家務(wù)勞動,就要讓孩子感到家庭每個成員都是相互依存的,應(yīng)當互相關(guān)心、互相愛護,好東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許一個人獨霸。

03引導(dǎo)孩子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父母要引導(dǎo)孩子接觸身邊的人和事,讓孩子和大家交朋友,體驗與大家分享的快樂。比如,鼓勵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同伴一起玩,把自己愛吃的東西分給同伴吃,引導(dǎo)孩子樹立群體觀念,從而減少自私行為的發(fā)生。此外,父母還要通過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孩子意識到自私、占小便宜的危害,對不良行為有所警惕。

04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與人分享的好榜樣,經(jīng)常主動幫助他人,即可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促進孩子好品質(zhì)的形成。 比如,在公交車上,父母可以帶頭給老年人讓座;看見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提供幫助;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為對方著想。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潛移默化發(fā)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