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歷史課程育人質量之我見(轉載)

[日期:2024-06-04]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字體: ]

隨州市第二中學   張友黨

 

摘要:在當前新形勢下,舊高考、舊教材下的舊觀念、舊方法已經行不通。一線教師必      須從教書轉向育人,把握課程標準,立足學情考情,在深度學習中培育核心素養(yǎng),積極導向素質教育;在作業(yè)改革中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學科融合中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四史教育中彰顯學科優(yōu)勢,堅定自信培根鑄魂,從而深化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歷史課程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課程育人;學科素養(yǎng);作業(yè)改革

 

 

當下,深化普通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了。20196月國家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針對廣大一線教師就明確指出要深化課堂教學和考試命題改革。2020年教育部修訂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湖北省等第二批改革試點地區(qū)開始啟用統(tǒng)編版新教材。2021年又迎來了首次新高考,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要求新高考積極促進素質教育正向導向作用的發(fā)揮,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一線教師如果再以重教學研究、重要素系統(tǒng)、重接受構建、重知識德化[]的舊觀念、舊方法應對,以舊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補充到新教材教學中,仍以死記硬背、盲目刷題的老套路解決新問題,很難行得通,結果必然將大失所望。對于選歷史的學生而言,新教材的知識點比舊教材多太多,以至于課時少而課程內容多成為全國使用歷史新教材教學面臨的普遍困境。新高考的題型也并不像舊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那樣明確、成熟和穩(wěn)定,盲目刷題很容易誤入歧途,南轅北轍。有鑒于此,廣大一線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從教書轉向育人,把握課程標準,立足學情考情,深化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歷史課程育人質量。筆者擬就此略抒淺見,拋磚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在深度學習中培育核心素養(yǎng),積極導向素質教育

所謂學科素養(yǎng)就是在具體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落實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且建議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拓展其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深度學習是對學習狀態(tài)的質性描述,強調對學習思想的本質理解、學習概念的批判獲得、學習資源的有效遷移和學習問題的高級解決,從而促進學習意義的長期保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

譬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現實,從20213月部分西方國家挑起的中國新疆棉花事件,指控新疆強迫勞動宗教歧視切入,引導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說明我國外交部憑什么指責這些西方國家以己度人,進一步解釋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qū)和人口的,這種極不合理的狀態(tài)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今天的中國人從中可以汲取什么歷史經驗與智慧。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開展探究活動則逐漸走向深度學習,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素養(yǎng)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課堂也超越了應試教育的灌輸——讀背模式,而有了素質教育的意蘊,提升了課程育人的質量。

 

二、在作業(yè)改革中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作業(yè)是教學相長的著力點,在教育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負擔。那么,作業(yè)本該是前者,實則卻是后者。國家為推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明確要求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yè),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yè)。[]而在教學實踐中,依然大量存在崇尚衡水模式,強調盲目刷題,死記硬背的現象,導致學生作業(yè)負擔沉重,甚至厭學、棄學。推行作業(yè)改革,有利于使學生從被動性學習、接受式學習、枯燥性學習轉變?yōu)樽灾餍詫W習、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程育人質量。

高中歷史作業(yè)改革,自然可以做出諸多有益的探索。除了立足學情,精講精練之外,還可以設計前置作業(yè),引導學生預習,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圍繞教學中的核心概念與關鍵問題,設計課上作業(y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課后作業(yè)設計可以著眼于知識與能力的鞏固提升,也可以著眼于課堂所學的拓展延伸,為適應高考增強開放性的要求,有必要嘗試創(chuàng)新性作業(yè)設計。譬如,在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4全民族浴血奮戰(zhàn)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后,可以布置一項社會訪談作業(yè),從自己的親友中尋找經歷過或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的老人和未經歷過抗日戰(zhàn)爭的中青年人各一人,圍繞抗戰(zhàn)記憶的主題分別進行訪談并做好記錄與整理,并在同學間進行交流匯報。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去完成,同時引導學生收集、整理、運用口述史料,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交流匯報中,從不同角度構建抗戰(zhàn)記憶,豐富歷史認識,深化歷史理解,提升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yǎng),提高了課程育人的質量。

 

三、在學科融合中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保持學科特色,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融合是推動學科發(fā)展,取得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有效途徑。學科融合有助于改變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中,各學科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局面,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挖掘德育素材,可以利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群體的榜樣作用砥礪家國情懷。雖然歷史教學中一直滲透著智育,但一線教師仍要進一步設計出有助于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問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古代希臘羅馬。非常重視體育,被稱為東亞病夫的近代中國人將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弘揚尚武精神與救亡圖層的革命運動相結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現代中國更是以舉國體制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諸如此類的素材都可運用于體育與歷史教育的學科融合。可以在歷史課堂的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生態(tài)美、健康美、勤勞美,在對話教學中讓學生發(fā)現和鑒賞藝術美、秩序美,在項目式學習中引導學生演繹美、創(chuàng)造美。深挖歷史教材,培育馬克思主義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不分貴賤等勞動觀。[]還可以補充工業(yè)革命、科技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還原歷史場景,引導學生要通過歷史教育教學不斷吸取勞動知識,深刻體會勞動精神,從而樹立良好的勞動態(tài)度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具體而言,比如在講授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10古代的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時,教師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北方人民創(chuàng)造的典型的綠色建筑——窯洞,依托地形,鑿穴而居,白天在黃土地上勞作,夜晚在窯洞里棲息繁衍;或者呈現依山傍水而建的四合院,布局講究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遵循著長幼有序的禮制觀念,讓學生體會到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之美。

 

四、在四史教育中彰顯學科優(yōu)勢,堅定自信培根鑄魂

歷史教育具有時代性,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就是時代賦予高中歷史教育的使命。學史崇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學史明理,汲取思想養(yǎng)分;學史增信,筑牢信仰根基;學史力行,砥礪奮斗才干。這是全黨黨史學習,乃至四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學習的目的所在,然而,這又何嘗不是高中歷史教育意義之所在呢?歷史學科在四史教育,尤其是黨史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學科優(yōu)勢,一線教師沒有理由不發(fā)揮歷史課程育人的這一優(yōu)勢,促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實現對學生的培根鑄魂。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并用好四史教育的課程內容,并注意分析相關內容在單元主題教學下的地位與意義。以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為例,有4課內容,涉及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及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其中第3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qū)的制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與第4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這三個子目,顯然就涉及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通過了解和比較古今中外的各種政治制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制度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于國家和地區(qū)的制度都有其獨特性,應當在堅持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fā),相互取長補短,臻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獨特的優(yōu)越性,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社會經濟發(fā)展基礎上,人民和歷史作出的選擇,并不比西方的資產階級代議制遜色,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該堅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刻苦學習,努力奮斗。

 

在新形勢下,廣大一線同仁必須從課堂教學、作業(yè)設計與實施、教學內容整合等方面積極探索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從教書走向育人,努力提高歷史課程育人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