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學設計

[日期:2014-05-19] 作者:物理組 次瀏覽 [字體: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形成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的認識。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從許多與力相關(guān)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體驗并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之間的實驗,能夠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經(jīng)歷從許多與力相關(guān)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和歸納能力。

(3)體會透過眾多的物理現(xiàn)象分析和歸納出本質(zhì)的認識論的觀點。

(4)體會物理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教具

演示:兩個蹄形磁鐵和兩個小車、一個蹄形磁鐵、大頭針、兩根彈簧、籃球、小鋼球、微小形變演示儀

學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學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產(chǎn)的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三個有關(guān)力的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

(1)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3.本節(jié)內(nèi)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會逐步深化。

4.通過多媒體,可以向?qū)W生提供大量的、直觀的感性材料,從而比較容易突破難點。

5.教學過程自始至終貫穿新課程的三維課程目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神州五號”發(fā)射時的照片,提出問題:“神州五號”火箭為什么能離開地球,升上天空,實現(xiàn)我國的飛天夢?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與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有很大的區(qū)別。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羅列現(xiàn)象

用課件上的圖展示日常生活中、體育活動中以及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與力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學生實驗: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車……(學生舉例)

(2)體育運動中:足球運動員踢球,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排球運動員托球……(學生舉例)上面這些有力出現(xiàn)的實例中都與人有關(guān),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如果沒有人是不是就沒有力的作用呢?

(3)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汽車拉拖車,起重機吊起貨物……(學生舉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體是直接接觸的。沒有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實驗:磁鐵吸引大頭針;地球吸引籃球。舉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陽吸引地球……

2.分析羅列的現(xiàn)象

可以從語文的主語、謂語、賓語的角度來分析。

3.歸納總結(jié)歸納

以上現(xiàn)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體-作用-物體。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推、拉、擠、打擊、吸引、舉、排斥等等都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個力必然聯(lián)系著兩個物體,對一個力來說,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學生舉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鞏固對“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從生活中的經(jīng)驗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時,會感到水桶也同時向下拉手;用腳踢球時,腳也會感到疼。為什么我們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時,自己也會有受力的感覺呢?

1.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

(1)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用投影儀演示)把兩塊蹄形磁鐵固定在小車上,讓它們的同名磁極相對,將兩個小車在水平桌面上靠攏。要求學生注意觀察以下三種情況下的現(xiàn)象。

①按住磁鐵A,釋放磁鐵B;

②按住磁鐵B,釋放磁鐵A;

③同時釋放兩個磁鐵。

現(xiàn)象表明了,磁鐵A對磁鐵B施加排斥力的同時,磁鐵B也對磁鐵A施加排斥力。

(2)兩只彈簧互相拉伸讓兩個彈簧對拉,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表明一個彈簧對另一個彈簧施加力的同時,也受到另一個彈簧的力。

學生實驗:

(1)用手拍桌子。

(2)學生兩只手互相拍打。問問學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歸納總結(jié)

一個物體在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要受到別的物體對它施加的力,因此,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我們把其中的一個力叫做作用力,另一個力叫做反作用力。

學生舉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圖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說明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互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實驗探究演示實驗籃球由靜止變?yōu)檫\動;豎直上拋的籃球向上運動得越來越慢,向下運動得越來越快;用投影儀演示運動的小鋼珠在磁鐵的作用下,改變了運動方向。讓學生說明其原因。

(2)用圖片進一步說明用圖片展示,學生描繪:足球靜止在地面上,運動員A用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運動員B用頭沖頂足球,足球受到這個力而改變運動方向;運動員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這個力之后由運動變?yōu)殪o止。

(3)歸納總結(jié)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上面的例子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4)學生舉例(各種球類運動)力還有別的作用效果嗎?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用手壓皮球。學生實驗:學生用手使刻度尺變彎曲。

(2)投影圖片,舉例說明

①跳水運動員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歸納總結(jié):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學生舉例

(4)進一步理解

通過學生實驗說明,用較大的力和用較小的力使刻度尺發(fā)生彎曲,彎曲的程度相同嗎?

明確物體受到的力越大,形變就越大。

進一步明確,用很小很小的力,物體也會發(fā)生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小,用眼睛看不出來。

【小結(jié)】

【思考與練習】

1.“注意力”、“戰(zhàn)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學中的力?為什么?

2.“神州5號”載人飛船和火箭為什么能離開地球,升上天空,實現(xiàn)我國的飛天夢?

3.分析一個例子──“頑皮的大象向下壓蹺蹺板,蹺蹺板向上彈起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