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總復(fù)習(xí)第一單元力與運動

[日期:2015-03-24] 作者:物理組 次瀏覽 [字體: ]

物理總復(fù)習(xí)教學(xué)設(shè)計

                                                   

     第一單元  力與運動(7課時

第一節(jié) 測量 運動 聲3課時)

教學(xué)目標

1、 復(fù)習(xí)掌握什么是機械運動、參照物

2、 進一步的理解運動的相對性

3、 靈活運用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

4、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5、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的條件

6、人類聽到聲音的物理過程

7、聲音的特性音調(diào)、音色、響度以及區(qū)別

難點、重點

1、物體運動靜止的判斷、速度公式的運用

2、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的條件、聲音的特性音調(diào)、音色、響度以及區(qū)別

突破方法

1、通過講練結(jié)合的方式突破難點

2、對比他們的特點和典例分析的方法突破

一 課前自己復(fù)習(xí)、回憶完成理科愛好者上面的自主學(xué)習(xí)部分

二、例題:

1、位于市中心的商業(yè)大樓建有觀光電梯,乘客在隨電梯豎直上升的過程中,可透過玻璃欣賞

  到樓外美麗的城市景色.分析這一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B.以電梯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C.以地面為參照物,電梯是靜止的     D.以乘客為參照物,地面是靜止的

2、08江蘇蘇州)一支未使用過的2B鉛筆的長度最接近于(   )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3、08江蘇蘇州)在新型飛機的研制中,將飛機模型放在風(fēng)洞中固定不動,讓風(fēng)(高速流動的空氣)迎面吹來,可以模擬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情況.在此情境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飛機模型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  B.飛機模型相對于空氣是運動的    

    C.空氣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      D.空氣相對于飛機模型是靜止的

4、用圖14所示的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該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_________mm,所測鉛筆的長度為 5.25______________(填單位)

5、如圖是某實驗小組做測平均速度實驗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數(shù)字鐘的時間格式是時:分:秒。則小車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6、屋檐下有一木質(zhì)直角三角架(如圖所示),已知AB =3 m,BC =4 m,抓抓貓

逮到跑跑鼠后,在A點讓跑跑鼠逃脫,跑跑鼠沿ABC路線以3.5 m/s的平均速度拼命逃竄,抓抓貓選擇AC路線同時開始追趕并恰好在C點再次逮到跑跑鼠.

:(1)抓抓貓和跑跑鼠何者平均速度大?

(2)抓抓貓平均速度多大?

7、關(guān)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詩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是指聲音的音調(diào)高

    B.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對話,是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C發(fā)出較強聲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燭焰跳舞,說明聲音具有能量

    D不同樂器彈奏同一首歌曲時能分辨出所用樂器,是利用了聲音的音色不同

一些動物聽覺的頻率范圍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8、地震時會產(chǎn)生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在遠離地震中心、人無震感的區(qū)域,次聲波會引起某些動物的聽覺反應(yīng).由右表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知,在遠離地震中心的區(qū)域.聽覺上有較明顯反應(yīng)的動物是

A.蝙蝠 B.海豚

C.貓 D.大象


9、“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是根據(jù)聲音的哪個特性來辨別某人的聲音的(  )

A 響度           B.音色        C.音調(diào)      D.頻率

10、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span>
     A.在城區(qū)禁止汽車鳴笛,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B.蝙蝠的視力很差,它通過接收自己發(fā)出的超聲波的回聲來探測周圍的物體
     C.彈撥的鋼尺振動得越快,發(fā)出聲音的響度越大
     D.打雷時我們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閃電比雷聲先發(fā)生

11、關(guān)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詩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是指聲音的音調(diào)高

    B.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對話,是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C發(fā)出較強聲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燭焰跳舞,說明聲音具有能量

    D不同樂器彈奏同一首歌曲時能分辨出所用樂器,是利用了聲音的音色不同

一些動物聽覺的頻率范圍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12、地震時會產(chǎn)生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在遠離地震中心、人無震感的區(qū)域,次聲波會引起某些動物的聽覺反應(yīng).由右表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知,在遠離地震中心的區(qū)域.聽覺上有較明顯反應(yīng)的動物是

A.蝙蝠 B.海豚

C.貓 D.大象

   

13、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span>
     A.在城區(qū)禁止汽車鳴笛,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B.蝙蝠的視力很差,它通過接收自己發(fā)出的超聲波的回聲來探測周圍的物體
     C.彈撥的鋼尺振動得越快,發(fā)出聲音的響度越大
     D.打雷時我們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閃電比雷聲先發(fā)生

三、課后分兩次完成《理科愛好者》16到20頁作業(yè)

四、評講作業(yè)。

注:學(xué)生自主學(xué)習(xí)部分自己對答案,例題1.5課時完成,作業(yè)評講1.5課時完成。

 

教學(xué)反思

               

第二節(jié):力 力與運動4課時)

教學(xué)目標

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

2、 力的作用效果

3、 滑動( 靜)摩擦力、彈力的概念和產(chǎn)生的條件

4、 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guān)

5、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6、 知道慣性的概念,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的現(xiàn)象

7、 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

難點、重點

1、 滑動( 靜)摩擦力、彈力的概念和產(chǎn)生的條件、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guān)

2、 知道慣性的概念,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的現(xiàn)象、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

突破方法

1、舉身邊的小實例來來說明滑動( 靜)摩擦力、彈力的概念和產(chǎn)生的條件突破難點,也可以重現(xiàn)實驗喚起學(xué)生的回憶

2、做慣性小實驗讓學(xué)生闡述練習(xí)再進行典例分析突破難點

. .課前自己復(fù)習(xí)、回憶完成理科愛好者上面的自主學(xué)習(xí)部分

二、例題:

1、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小麗和她的同學(xué)一起在公園人工湖上舉行龍舟比賽,使龍舟向前行駛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A.船漿    B.湖水    C.同學(xué)    D.龍舟

2下列各種力的作用效果中,改變物體形狀的是(  )

3、關(guān)于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表示正確的是(    

4、如圖,分別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壓同一彈簧。該實驗表明,彈簧受力產(chǎn)生的效果與力的(    )

  (A)大小有關(guān)    (B)作用點有關(guān)

(C)方向有關(guān)    (D)大小、方向、作用點都有關(guān)

5、如題圖所示,在水平課桌上放一本書.下列哪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  )

A.書對地球的吸引力和書的重力

    B.書所受的支持力和書對桌面的壓力

    C.書所受的支持力和書的重力

    D.書的重力和書對桌面的壓力

6、關(guān)于力的認識.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B.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C.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觸的物體才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

7、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三次實驗如圖所示。實驗時,讓木塊在水平木板(或棉布)上做勻速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比較甲、乙兩圖實驗情景,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無關(guān)

B.比較乙、丙兩圖實驗情景,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guān)

C.比較甲、丙兩圖實驗情景,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

D.比較乙、丙兩圖實驗情景,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

8、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中.有時要增大摩擦力.有時又要設(shè)法減小摩擦力.下列四個實例中屬于減小摩擦力的是                                                  (    )

9、如圖所示,小華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長方體木塊A,木塊下面是一長木板,  實驗時拉著長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即可測出木塊A所受摩擦  力大小.在木板運動的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A.木塊A受到的是靜摩擦力

  B.木塊A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

  C.拉動速度變大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變大

  D.木塊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10、端午節(jié)吃完了咸鴨蛋,王聰同學(xué)將幾個蛋殼按不同方式放置在桌面上拍打,發(fā)現(xiàn)有的蛋殼脆弱,有的蛋殼堅硬。他想蛋殼能夠承受壓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呢?于是找來了一張大的紙板模擬蛋殼進行探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1:紙板承受壓力的大小可能與紙板的形狀有關(guān)

猜想2:紙板承受壓力的大小可能與紙板的大小有關(guān)

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王聰在這張大紙板上分別裁出兩張大小為40cm×10cm的小紙板A、B和一張大小為40cm×20cm的小紙板C,并準備了彈簧測力計、兩個相同的木塊、若干重物。設(shè)計了以下實驗方案:

步驟一:將紙板A用兩木塊支撐起來,如圖19(甲),在中間不斷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記錄此時中午的重力G1

步驟二:保持兩木塊的距離不變,將紙板B彎成拱形,如圖19(乙),在拱形紙板的上面不斷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記錄此時中午的重力G2;

步驟三:保持兩木塊的距離不變,將紙板C用兩木塊支撐起來,如圖19(丙),在紙板的中間不斷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記錄此時中午的重力G3。

11、物理知識滲透于我們的生活,以下警示語中與慣性知識無關(guān)的是

A.汽車后窗貼有保持車距    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減速慢行

C.公共場所標有禁止吸煙    D.交通規(guī)則寫有行車時系好安全帶

12、下列運動的物體中,受力平衡的是

A.自由下落的蘋果  B.加速上升的火箭

C.沿斜面勻速下滑的木塊  D.減速行駛的機車

13、牛頓第一定律指出,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下圖所示的四個物體中,慣性最大的是                                                                

14、在抗震救災(zāi)中,我空降部隊從高空跳傘,當(dāng)傘兵受到的合力為零時,他將

A.加速下降    B.勻速下降    C.減速下降    D.加速上升 

15、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一種實驗方法,下圖A B C D中分別用照相機拍攝(每0.1S拍攝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

 

16、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這種運動只在沒有空氣的空間才能發(fā)生,在有空氣的空間,如果空氣阻力相對物體的重力比較小,可以忽略,物體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體運動。為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同學(xué)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的材料有關(guān);

猜想二: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下落的高度有關(guān);

猜想三: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

為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幾位同學(xué)用三個金屬球做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⑴為了驗證猜想一,應(yīng)比較實驗序號________,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敏同學(xué)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讓質(zhì)量相等的鐵球和紙團同時從三樓由靜止開始下落,她發(fā)現(xiàn)兩者下落時間________(相等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探究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來實現(xiàn)探究目的的。如圖所示是可供選擇的兩種探究方案。

1)圖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對象是小卡片,圖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對象是       ;

2)小明選擇了圖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細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后,就在兩線端掛上鉤碼。這是用于探究兩個力的          對物體平衡的影響;

3)探究活動中還要求要把小卡片轉(zhuǎn)過一個角度,然后再松手。這樣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兩個力對物體平衡的影響。

4)兩個探究方案相比較,你認為哪個方案的探究過程對實驗結(jié)論的影響小一些?為什么?                               

三、課后分兩次完成《理科愛好者》22頁到27頁作業(yè)。

四、評講作業(yè)。

注:學(xué)生實際鞏固部分自己對答案,例題分2課時完成,作業(yè)評講2課時完成。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