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課題三教案

[日期:2018-11-12] 作者:化學組 次瀏覽 [字體: ]

課題制取氧氣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氣體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jù)反應物的性質(zhì)和反應條件來選擇制備氣體的實驗裝置與操作方法,會據(jù)生成             物的性質(zhì)選擇收集方法。

  2.學會邊實驗、邊討論、邊探究的方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興趣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生從中養(yǎng)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2.保持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重點

  1.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

  2.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及收集裝置的探討。

三、教學難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及儀器、裝置的探討。

教學過程

一、 實驗室制法

1、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a. 實驗原理:高錳酸鉀加熱——→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KMnO4           K2MnO4      MnO2     O2

b.實驗裝置

發(fā)生裝置                      收集裝置

  c. 實驗步驟:

a).查: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緊握試管外壁,若水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證明裝置不漏氣。松開手后,導管口出現(xiàn)一段水柱。

  b). 裝:按粉末狀固體取用的方法(藥匙或紙槽)。 

  c). 定:先下后上,從左到右的順序。

  d). 點: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后在反應物部位用酒精燈外焰由前向后加熱。

  e). 收: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當氣泡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或向上集氣法。

  f). 離:移離導氣管。

  g). 熄:熄滅酒精燈

d.注意事項:

  a). 試管口要略微向下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試管底部破裂。

  b). 導氣管伸入發(fā)生裝置內(nèi)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產(chǎn)生的氣體排出。

  c). 試管口塞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氣管,污染制取的氣體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氣法收集氣體時,導氣管要伸入接近集氣瓶底部:有利于集氣瓶內(nèi)空氣排出,使收集的氣體更純。

  e). 實驗結(jié)束后,先將導氣管移出水面,然后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試管。

2、雙氧水(過氧化氫)制取氧氣

a. 實驗原理:

           過氧化氫(H2O2) ————→  水(H2O) 氧氣(O2

b. 注意事項: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長頸漏斗代替,但其下端應該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

  b). 導管只需略微伸入試管塞

  c). 氣密性檢查:用止水夾關(guān)閉,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續(xù)下降,就說明氣密性良好。

  d). 裝藥品時,先裝固體后裝液體 

  e). 該裝置的優(yōu)點:可以控制反應的開始與結(jié)束,可以隨時添加液體。

總結(jié):若固體(或固體+固體)加熱生成氣體,選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裝置;

若固體+液體常溫下制取氣體,選用雙氧水制取氧氣裝置。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zhì)的反應速率,但本身的化學性質(zhì)和質(zhì)量在反應前后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質(zhì)。

二、工業(yè)制法(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

1)具體過程

2)注意:該過程是物理變化

補充練習測試題:

1)從液態(tài)空氣分離氮氣和氧氣,為什么得到的是氣態(tài)氮和液態(tài)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屬時,發(fā)生三種變化: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焊接處金屬與金屬焊條熔化、冷卻后凝固在一起;切割處的金屬在高溫下被氧氣氧化除去。這三種變化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

3)從液態(tài)空氣、高錳酸鉀、雙氧水三種物質(zhì)制氧氣時,各物質(zhì)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4)空氣中有氧氣,帶余燼的木條伸入裝有空氣的集氣瓶,木條是否會復燃?為什么?

反思:實驗很有趣,但學生在實驗后似乎收獲很少,以后教學中可以先講后做,再講,最后通過學生實驗進行鞏固。 

教學拓展

教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