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天生橋”
[日期:2024-10-14] | 作者:地理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第一次見到天生橋,是在廣西樂業(yè)縣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學穩(wěn)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還有幾位樂業(yè)的洞穴探險高手,乘竹筏去看一處喀斯特奇觀——仙人橋。我們順著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兩岸的高山上到處是茂林翠竹,一路上還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這樣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悅,氣氛輕松。
布柳河天生橋
好像一架雙筒望遠鏡
這是廣西樂業(yè)縣布柳河上的一座天生橋,當地人稱之為仙人橋。橋拱跨度177米,拱高87米,橋身長280米,橋寬約19米,按照專家的分類,這應該算是巨型天生橋。樂業(yè)縣的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十分發(fā)育,地上峰林峰叢遍布,地下暗河溶洞處處。既然這里喀斯特地貌典型,溶洞普遍發(fā)育,那么作為溶洞塌陷后的殘留——天生橋出現在這里就不奇怪了。這座天生橋除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奪人,它的造型也很獨特,若是遠看此橋與其他天生橋也相仿佛,但若坐船從橋拱之下仰頭觀看,便能看到其奇特之處——橋形如同一架雙筒望遠鏡。這橋原是一條溶洞的一段,溶洞的頂蓋有兩處塌陷,露出了兩塊天空,很像雙筒望遠鏡的兩個鏡片,兩個鏡片之間沒有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這座橫跨布柳河的天生橋。攝影/單之薔
布柳河天生橋:它讓我體驗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第一次見到天生橋,是在廣西樂業(yè)縣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學穩(wěn)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還有幾位樂業(yè)的洞穴探險高手,乘竹筏去看一處喀斯特奇觀——仙人橋。我們順著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兩岸的高山上到處是茂林翠竹,一路上還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這樣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悅,氣氛輕松。
很快氣氛就變了,竹筏好像進入了一處溶洞中,光線一下子暗了下來。原來仙人橋到了。我們進入了一個洞穴的大廳中,河流穿廳而過,只見一根根鐘乳石像冰凌一樣懸吊在大廳的頂部,大廳下有一堆巨石堆在河旁,還有燕子從廳中飛過,我們的竹筏停了下來?,F在我眼前出現的就是喀斯特奇觀——仙人橋?!跋扇藰蚴钱數厝私o這座橋起的名字,這類橋有個通名——天生橋?!敝鞂W穩(wěn)教授說。他穩(wěn)穩(wěn)地坐在竹筏的椅子上,對眼前的巨大天生橋無動于衷,因為他已經來過多次了。我卻被這座天生橋吸引了:我看到這橋不僅僅是溝通河流兩岸的一個通道,還是眼前這座大山的一部分。我記得當時的感覺是:一座山被挖空了,還挖出了兩只大大的眼睛,兩只眼睛之間的鼻梁就是這座天生橋——仙人橋。我們好像鉆進了一個巨人的腦殼中,通過他的兩只眼睛向外觀看:我看到了藍天白云,還看到鷹在天空中盤旋……
我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來看一座橋的。這座橋把我們吸引到這里來,不是為了讓我們看橋,而是讓我們看它怎樣重新劃分空間,怎樣把天空和大地重新組合起來。這座橋已經不是為了過河所需,不是為了從河的左岸到達右岸,如果為了這樣的目的,它沒有必要這么高大,這么宏偉。
人類造橋,是為了過河;大自然造的橋似乎能引人思考,給人帶來新的體驗。仙人橋給我?guī)砹嗽鯓拥母惺苣??在這里我體驗到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有人說:一座橋會把天、地、人、神聚攏到一起,它承接天空,拯救大地,護送人旅,召喚神靈。現在我對這話有了體驗,這就是我見到布柳河天生橋時的收獲吧。
武隆“天生三橋”
世界罕見的景觀
“天生三橋”所在的重慶市武隆縣,是中國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十分廣泛的地方。這里有眾多的溶洞,有中國最深的豎井,天坑、地縫也是這里聞名的景觀,但最值得一說的還是天生橋。“天生三橋”說的是這里最有名的三座天生橋——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它們連續(xù)分布在一條名為羊水河的峽谷中,組成了一個天生橋群。這三橋的最大特點是高大,凡看過此三橋的人,未見有人表達過失望,觀者無不被這三座大自然造出的石橋所震撼。有人說這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其實就現有的資料看,此三橋從橋高、橋拱高度、橋拱跨度、橋面厚度等方面在世界上也是居于前列的,而且這樣高峻雄偉的幾個天生橋能夠分布得如此集中,形成天生橋群,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罕見的。也正因為這樣,武隆的天生橋群成功地進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天龍橋
不僅僅是高大
天龍橋橋高235米,拱高84—123米,拱孔跨度20—75米,橋面厚度150米,橋面寬度147米。天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一座,它的特點除了高大外,其南邊還有一個穿洞,其實那也可以看做是一座還沒有發(fā)育好的天生橋。因此天龍橋不僅高峻壯麗,還復雜多樣,充分展現了武隆天生橋的魅力。
攝影/單之薔
武隆天生橋:溶洞的廢墟,橋的堅強
像布柳河的仙人橋一樣,中國大多數規(guī)模宏大的天生橋,都與洞穴有關,它們是洞穴殘留的一部分。洞穴的形成又與喀斯特作用有關,喀斯特(karst)這個詞本來是一個地名,是科學家最早進行這種地貌研究的地方??λ固匾辉~意譯的話,可譯為:巖溶。巖溶有時是動詞,指溶蝕作用,即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作用;有時是名詞,指一種地貌現象,即可溶性巖石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巖溶地貌,如溶洞、天坑、石筍、鐘乳石等。區(qū)分它是動詞還是名詞,要根據上下文確定??扇苄詭r石主要是指碳酸鹽類巖石,我國的西南地區(qū)分布有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巖石,所以我國西南地區(qū),主要是云、桂、川、黔、渝等地是巖溶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地方。
解釋完巖溶這個詞,就可以說天生橋的分類了。天生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巖溶天生橋;一類是非巖溶天生橋??λ固匾庾g為巖溶,下文中喀斯特與巖溶兩個詞不再做區(qū)分,視為一詞。
黑龍橋
是橋還是洞?
黑龍橋的橋面寬度達193米,也就是說黑龍橋的橋洞長193米。黑龍橋的其他數據如下:橋高223米,拱高90—141米,拱孔跨度16—49米,橋面厚度107米。那么黑龍橋是一段洞穴,還是一段橋呢?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專家給出的答案是:黑龍橋是一座天生橋。
攝影/冉玉杰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專家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天生橋,或稱喀斯特橋。”在張教授看來,天生橋大都是喀斯特橋,兩者近乎于等同。雖然我國大多數天生橋都是巖溶天生橋,但確實有許多天生橋不是巖溶橋,如浙江、福建一帶的丹霞天生橋:浙江衢州的爛柯山,天臺山的石梁瀑布等。
占中國天生橋大多數的巖溶天生橋,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qū)。說巖溶天生橋不能不說重慶市武隆縣的三座天生橋。武隆這個坐落在烏江岸邊很尋常的一座縣城,實際上是中國喀斯特這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這里有許多喀斯特地貌景觀之最:有中國最深的豎井,中國唯一的沖蝕型天坑……中國乃至世界最壯觀的天生橋應屬于武隆的“天生三橋”,這是分布在武隆縣羊水河上的三座天生橋,它們已經進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但武隆天生橋是攝影師的鎩羽之地。其雖為世界之最,但攝影師很難拍出它們的風采。迄今為止,我看到過許多攝影師拍武隆天生橋的圖片,但都沒有拍出我見到“天生三橋”時的那種感覺。
青龍橋
世界上最高的巖溶橋
青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二座,它是三座橋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國和世界巖溶天生橋中最高的。青龍橋橋高281米,拱高96—110米,拱孔跨度13—58米,橋面厚度168米,橋面寬度124米。橋下修建了一座人造石橋,好似綠葉一般,為了襯托紅花——青龍橋的高大。攝影/單之薔
雖然武隆是攝影師的傷心地,但卻是地學家的圣地。當攝影師一個個鎩羽而歸時,正是地學家激情澎湃之時??匆幌碌貙W家對武隆天生橋的評價吧,就知道了此言不妄。如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朱德浩、陳偉海、黃保健是這樣贊美武隆“天生三橋”的:“在1.5公里的范圍內連續(xù)出現三座規(guī)模巨大且屬于同一地下河洞穴系統的天生橋,在世界實屬罕見……在橋的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3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數量指標上皆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說,武隆天生橋是地球上一處無與倫比的巖溶天生橋的天然博物館?!?/p>
我看到武隆“天生三橋”時,最突出的感受是它們極為高大。我知道橋高超過200米的天生橋國內外其他地方還沒有發(fā)現過,武隆三座天生橋的高度都超過了200米。三座天生橋的拱高平均都超過100米,這也是國內外其他天生橋難以超越的。
武隆“天生三橋”中的第二橋——青龍橋下有一座人造小橋,就跨越橋下河流的功能而言,橋只要這么大就夠了。但是青龍橋要比這座橋高幾十倍,體積大幾百倍。長江上有橫跨長江的大橋近百座,把這些橋的高度與青龍橋比一下,就知道青龍橋的高峻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凈空高度為24米,凈空高度最高的是蘇通大橋,為62米。人做事有功利目的,自然卻能做無功利目的之事,所以能做到盡善盡美,恢弘壯麗。
在武隆我注意到“天生三橋”中的最后一橋——黑龍橋與其他兩橋不一樣的地方:它很幽深曲折,也就是說橋下的橋洞很長,達193米,這已經超過了橋拱的高度(90—141米),也遠遠超過了橋拱孔的跨度(16—49米),這樣使得黑龍橋看起來很像一段洞穴。那么問題就來了:黑龍橋到底算是一座橋,還是算做一條洞呢?
短小的巖溶洞穴有個名稱:穿洞。天生橋和穿洞有何區(qū)別?為什么不把黑龍橋叫做黑龍洞?專家們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給出了解決的方案。澳大利亞的巖溶地貌專家Jennings提出這樣的區(qū)別標準:即陽光是否能到達整個通道。能,即為天生橋,否則就是穿洞。黑龍橋雖然有193米的橋洞長度,也就是橋面的長度,但是由于拱高90—141米,因此陽光還是能夠照進橋下的橋洞內,因此黑龍橋是一座天生橋,不是一條穿洞。
許多巖溶地貌奇觀都與洞穴有關,巖溶作用通過地下水系統在碳酸鹽巖層的層理和裂隙中先是一點點地創(chuàng)造出洞穴通道,這是洞穴的童年;接著洞穴不斷地擴大并樹枝狀地延伸,這時巖溶過程中的化學溶蝕作用強烈,碳酸鹽巖不斷地被溶蝕,洞穴通道進一步擴展,同時又不斷地沉積,在洞穴中生成美麗的石筍和鐘乳石等,這是洞穴的壯年期;接下來洞穴進入了老年期,洞穴開始出現崩塌,產生天窗、天坑等景觀。當洞穴通道走到了生命的黃昏階段,洞穴系統開始解體,這時候崩塌開始起主導作用。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崩塌的原因:“一是洞穴原來是在全充水的條件下形成的,巖石在水中受到的浮托力占頂板支撐力的40%,由于某種原因洞中的水減少,浮托力消除;二是靠近地表河流的洞穴因河水季節(jié)性的變化,時而干涸,時而重新淹沒,這導致了巖石裂隙的擴張和洞頂的坍塌……”
天生橋大多是溶洞崩塌后的殘留部分。因此說到天生橋,讓我想起兩個詞:一個是“廢墟”,一個是“豬堅強”?!柏i堅強”是網友們給一頭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豬起的名字,汶川大地震后它被埋在廢墟下36天,被刨出來時,它還活著。天生橋是“橋堅強”,它的同類都堅持不下去,都死去了,消失了,最后只有它在溶洞的廢墟中留了下來。
人造小橋愈發(fā)襯托
天生橋的高大
這是貴州省畢節(jié)市大方縣九洞天的一處天生橋。此橋雖然不如重慶武隆的“天生三橋”高大,但它的跨度卻勝于“天生三橋”,橋下有公路通過,很像都市里的立交橋。有趣的是,在此橋之下有人造的水泥小橋一座,兩相比照,越發(fā)顯得天生橋的高大。
攝影/單之薔
水城天生橋:我全面體驗過的一座天生橋
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就現有的公路可跨越的天生橋而言,我國最高的,也是世界最高的,當屬貴州省水城縣金盆鄉(xiāng)的干河天生橋。該橋橋面高出干河河床135米,橋面長30米,寬35米,橋跨度50—60米,拱頂厚度15米?!?/p>
貴州水城天生橋
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
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的這座天生橋,橋高135米,跨度60米,頂拱厚15米,橋面長30米,這座橋有一個前面提到的那些天生橋所沒有的特點——橋面上有一條公路,能夠通汽車。攝影/單之薔
為什么說干河天生橋是有公路跨越的世界上最高的天生橋呢?因為張教授把它與世界上另外兩座有公路跨越的著名天生橋進行了比較,一座是被譽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跡之一的美國弗吉尼亞州錫德溪上的天生橋,其跨度30米,高66米,橋拱厚12—16米,美國的交通要道第11號公路從橋上通過;還有一座是斯洛文尼亞天生橋國家公園中的大天生橋,其橋長20米,寬35米,水面至拱頂高度15米,拱頂厚度15米。這兩座天生橋的數據顯然無法和中國貴州省水城縣的干河天生橋相比。
看了張教授這篇文章,我記住了干河天生橋這個名字。有一次我去貴州,和同事劉乾坤還有四川大學的冉玉杰教授開著一輛SUV車奔向了水城縣金盆鄉(xiāng),我們要去看看干河天生橋。
金盆鄉(xiāng)是少數民族苗族和彝族的聚居鄉(xiāng),一路上經常遇到身穿民族服裝的苗族、彝族老鄉(xiāng),在老鄉(xiāng)的引導下,我們來到干河天生橋旁。
有一處觀賞干河天生橋的好地方,地勢較低,正好能看到遠處高聳的天生橋。此橋是東西方向的,太陽要落山了,夕陽照射在橋拱的一側,景色壯麗。
晚上我們住在一家鄉(xiāng)村小店里,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起床,又來到了天生橋邊,這次我們決定下到峽谷里面,去橋下看看。我們在干河的河谷中沿著一條小路一直走到天生橋下,站在河床的卵石上,我仰望那橋:它懸在高空中,跨越的好像不是河流,而是天空。橋下的干河并沒有干涸,有一條小溪在亂石的縫隙中汩汩流淌,我還拿出錄音機錄下流水的聲音。
又在小店住了一夜。早晨從村里出來,我們順著一條鄉(xiāng)間公路一直走著。老鄉(xiāng)說這條路從橋上通過,我們想去看看。據說過去橋上可以通行卡車,現在為了保護天生橋,已經禁止了卡車通行,但是農用的拖拉機和行人還是可以通過。走了半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橋上,路從橋面上經過,如果不去兩邊看,看不出橋上的路與別處有什么兩樣,橋的兩邊都沒有橋欄,也沒有任何提示:兩邊就是深淵。只是橋的一側是一些起伏不平的巖石,這些巖石是此橋所在的這塊巨石的一部分,這巨石橋又是地殼這塊更大巨石的一部分。
據中外巖溶地質學家考證,水城天生橋屬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來到橋下,可以看到河谷里有一條小溪在亂石中潺潺流淌,這條小溪怎么會有力量切開這道峽谷?顯然曾經有一條大河在河谷中奔流,這條河谷和橫跨其上的天生橋都是它的作品。
攝影/冉玉杰
當我戰(zhàn)勝恐懼接近了橋邊,卻不敢站起身向下望去,只好趴下,爬到橋邊一塊凸起的巖石上,探頭向下望去。135米的拱高(大約50層高樓的高度)這回有了切實的體驗,感覺很高很高,有點兒站在摩天大樓之巔的感覺。
奇怪的是,橋的另一邊竟然生長了一些樹木和灌叢,我忽然這樣想:一個外鄉(xiāng)人順著這條路走到這里,他并不知道兩邊就是135米的深淵,假如他向路邊的樹木和灌叢走去,一腳踏空,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落入了一個深達135米的深淵……
正想著,剛好一對老鄉(xiāng)夫婦肩扛著鋤頭從橋上走過,還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我真想問問他們,有沒有人從橋上失足落下,但他們已經走遠了。
現在想來:諸多天生橋中,水城縣的干河天生橋是我全面接觸,留下記憶最深的一座橋。
烏恰天門:誰也想不到它是世界第一
新疆烏恰縣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天然的石拱門,稱為烏恰天門;也有人稱之為阿圖什天門,因為這個天然石拱門所在的大山位于烏恰縣和阿圖什市的交界處;還有人稱之為希普頓石拱門,因為1947年,英國探險家艾瑞克·希普頓發(fā)現了它。
這座石拱門在山下看像一彎新月,當你爬到山上來到它的腳下時,就會發(fā)現這座拱門十分高大,那么它到底有多高呢?據測量這座拱門高達360米,據說這個數據是199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派人測量的。這是目前有資料顯示的世界類似拱門中最高的。
非巖溶的天生橋
我國大多數天生橋是巖溶作用形成的,巖溶作用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碳酸鹽巖)進行的化學溶蝕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機械崩塌為輔的地質作用。在可溶的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地區(qū),天生橋一般為巖溶天生橋,在其他性質巖石的分布區(qū),天生橋被稱為非巖溶天生橋。位于新疆阿圖什市和烏恰縣交界處的烏恰天門,或稱阿圖什天門或希普頓石拱門高達36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的最高的天然石拱門。其實它也是一座天然形成的橋,但一般不叫天生橋,而叫拱門,二者主要用生成的原因來區(qū)別。天生橋一般是流水的巖溶作用或水流的機械侵蝕造成的;而拱門大多數產生在干旱區(qū)中,是因為風化和風蝕作用所致。
攝影/趙磊
我去這個拱門時,先是從阿圖什沿新疆309省道出發(fā),在一個叫帕托的小鎮(zhèn)附近離開省道,向西在戈壁上行駛一段路后,然后進入一個干旱的峽谷。進入峽谷后,我們開始徒步登山,峽谷時而寬闊些,有幾十米的樣子;時而十分狹窄,僅容一人側身而過,有時遇到一個陡壁,需借助于梯子才能通過,有時需要手腳并用,才能爬上一個陡坡。
一橋兩窗
織金峽谷中的大天橋
欣賞天生橋,不能只盯著橋身看,而應把它與周邊的景觀組合起來看,將它看做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這個系統就是溶洞。我國大多數的天生橋都是從溶洞演變來的,它們原本是溶洞的一部分,后來溶洞的頂蓋不斷地崩塌,有的地方露出了天空,有的地方還殘留著,殘留的部分就成了天生橋。站在貴州織金大峽谷中的大天橋下抬頭仰望,好像推開了兩扇窗戶,看見了洞穴外面的天空,這兩扇窗戶就是溶洞的頂蓋不斷地崩塌,最后露出了天空的結果,專家們用“天窗”來稱呼這種景觀。此時的天生橋只不過是兩扇“天窗”之間的“窗欞”或者說是“兩邊崩塌后殘留的部分”。這種形態(tài)的天生橋和兩邊的天窗的組合,可以看做是天生橋景觀的一種類型——“一橋兩窗”。攝影/冉玉杰
天門已經遙遙在望,但是很小很小,隨著我們的攀升,它在視野里越來越大,當天門近在眼前時,還有一個近似于70度的陡坎橫在眼前,直到爬上這個陡坎,天門才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形態(tài)如此完美的拱門,高與寬的比例即使是由人設計也未必能如此地匹配,好像一個完美的陡峭的拋物線:一條曲線向天空射去,又完美地落下。通過拱門高挑的門洞,我看到落日的余暉照射在對面的山峰上,把山體染成一片金黃……
從我們站立的方向看,這個拱門顯然沒有360米的高度,但從對面看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對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目前還沒有人能從對面的深谷接近這個拱門。
山上一座無名的天生橋
在去貴州織金縣織金洞的路上,看到路邊一座天生橋坐落在高高的山上。天色已近傍晚,夕陽的光輝灑在這座精致的天生橋上。它曾經是地下溶洞的一部分,在地殼的運動中逐漸被抬升起來,在抬升的過程中,溶洞停止發(fā)育,逐漸走向了消亡,最后只留下這樣一段,像一個符號,或者說像一個紀念碑豎立在那里,緬懷它作為溶洞曾經有過的青春歲月。攝影/單之薔
地質專家范曉曾經把中國的西部和美國的西部比,他認為很相像,都有干旱區(qū)。但是有一點既相像,又不像,美國西部的猶他州有許多天然的拱門,中國西部則很少見到,烏恰的天門是一個特例。
不過烏恰的天門提出了一個問題:就形態(tài)而言,拱門與天生橋很相像,那么為什么不稱呼烏恰天門為天生橋呢?
專家們是這樣把二者相區(qū)別的:天生橋是由于流水的侵蝕和溶蝕造成的,而天然拱門的形成則是由于其他原因,如風化、風蝕等作用。因此天生橋似乎應該出現在降水量大的濕潤地區(qū),拱門則出現在降水量小的干旱地區(qū)。
九洞天:一河九窗
貴州省大方縣有一處景觀,當地人叫它“九洞天”。這“九洞天”與幾個天生橋的組合有點相像,但不能叫天生橋。這種景觀也和天生橋一樣是由一段溶洞演化而成,不過這次溶洞崩塌的不是“頂棚”,而是“側墻”。一段溶洞的“側墻”不斷地崩塌,最后有幾處地方露出了天空,像是推開了一扇扇窗戶,陽光從一處處“側窗”照進黑暗的溶洞中。因為“窗”開在側面而不是頂棚,因此窗與窗之間殘留的部分在側面,無法稱之為“橋”,這種景觀也不能看做是天生橋與天窗的組合。由于溶洞中流淌著暗河,因此這樣的組合可以看做是“河”與“窗”的組合,這段溶洞共有九個窗,可稱之為“一河九窗”。
攝影/冉玉杰
貴州湄潭天生橋:有江南園林的味道
無論是武隆的“天生三橋”,還是烏恰的天門,給我的感覺都是自然的奇觀,與它們相遇的時候心靈都會受到震撼。但貴州省湄潭縣的一處天生橋——天門洞給我的感覺卻是不同的,當我看到它時,感受到的卻是一種由欣賞優(yōu)美產生的愉悅。
來到了湄潭縣,看到的是青山綠水。我知道抗戰(zhàn)時期浙江大學曾經遷徙至此,也可能這一帶的自然條件較貴州其他地方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天門洞:貴州湄潭的天生橋
照片中的天生橋坐落在貴州省湄潭縣。與其他天生橋比起來,它并不高大宏偉,但很優(yōu)美。洛安江在此穿洞而過,橋下滿是碧綠的江水,水深30多米。由于下游是水庫,這里已經變成了湖。湖水清澈,林壑幽深,一道巨崖,分開綠水,中有一洞,霍然打開,時有扁舟劃水,魚鷹掠過。此橋向南北方向延伸,早晨太陽從東面升起,照射在橋的東面一側(上),誰會想到橋的西面(大圖),原本逆光的一面,由于橋洞的存在,讓陽光穿洞而過,形成了光柱的效果。光與影在水面上留下了動人的圖畫,恰在此時,一艘小船闖入了畫面。攝影/單之薔
早晨6點半左右,我們乘坐著一艘小船去這里的一處天生橋——天門洞拍攝照片。太陽還沒升起,攝影家所喜愛的曙暮輝已經在天邊浮現。這里是洛安江和湄江的相匯之處,兩江相匯后向湘江流去,這湘江不是湖南的湘江,而是烏江的一條支流。江的下游有一個名為角口的水電站,大壩把江水攔住形成水庫,水庫的庫尾回水一直到達我們所在的地方,因此我們的船雖然行駛在峽谷之中,但是水面極其平靜,好像湖水一樣,我們要尋訪的天生橋——天門洞就挺立在江水之中。它像西湖中的斷橋一樣,當然要比西湖斷橋高大得多,橋拱大約高出水面50米,橋拱的跨度也大約50米。我們打算從天門洞下穿過,到橋的東面去,因為按照攝影的慣例,橋的東面,正迎著早晨的陽光,而我們所在的西面,陽光照射不到,還是一片模模糊糊的黑暗。穿過橋洞,來到了橋的東面,果然這邊的光線要好得多,陽光正好照射在橋的側面,那上面石灰?guī)r的層理和裂隙都清晰可見,一切都在陽光下,我們都在忙著拍照。我覺得拍出的照片從科學的角度看,很清晰地展示了這座天生橋的形象,但是從攝影的角度看,照片有些平淡,沒有光與影的效果,很難打動人心。一會兒時間大約到了7點,太陽已經射出了它的光輝,但還隱在山的后面,沒有露面。忽然船工說他兜里揣著一把鑰匙,現在必須回去開門。我們有些不舍,悻悻地收起了相機,隨船工回去。
沒想到,奇跡發(fā)生了。當船穿過天門洞,重新回到橋的西面時,原來黑暗的逆光中的山體與橋,被穿過天門洞的一束放射性陽光點亮了,你可以想象陽光穿過橋洞照射到水面的情景:水面波光粼粼,橋面上的巖石也展現了它的紋理、凸凹和質感。恰好一艘小船穿過橋洞向遠方劃去,船槳抬起、落下,水面蕩起了層層漣漪,穿過橋洞的陽光正好成45度角照射在小船上,好像舞臺上的追光燈一樣,這不正是攝影家一再追求的“耶穌光”嗎?
我們紛紛拿出相機,按動快門。我知道我要找的光與影找到了,我要找的能夠打動人的照片出現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一帶有許多天生橋,有人統計過大約有24座。而且這里的天生橋大多優(yōu)美動人,小巧玲瓏,我看過一些圖片,圖中小橋流水,很有蘇州園林的味道。
(該文轉載自中國國家地理網,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